2015年4月30日 星期四

人才培訓概念

基礎人才與中階人才都是屬於實務人才,所以在訓練基礎人才與中階人才時給與他們的訓練就是屬於技能性的訓練,讓他們可以在職場上具有未來三至五年的存活技能。例如:Word排版能力、文字組織能力、EXCEL分析能力、簡報說明能力、專業基本知識能力等。







不過,相比於基礎與中階人才,高端人才可分為兩種,一種是實務人才,另一種則是基礎研究人才。高階實務人才就是目前所見的CEO,而多出來的基礎研究人才,則是做高端研究的人員,這類人員是走在所有實務之前,就如同是開路先鋒一樣,先在各領域研究出新的理論,並且在理論與實務之間還有一層人員進行如何將理論轉為實務的資訊人員。

這群資訊人員將理論轉為實務可用的系統後,這些系統就會被使用在適用的行業內。

因此,在教育體系內同樣也該運用如此方法去落實人才的培訓機制。以目前從高中職、大學、研究所等體制來看,各科系所設計出來的課程規劃多是多種人才的部分技能訓練,換言之,如果就讀單一科系的話,那些人員進入職場就會產生巨大的職能落差。


現階段的人才訓練不是單一科系培訓出來的人員就可以進入職場,反而需要接受更多的訓練後才能上手他們的工作內容。也就是說,現在的工作內容與校園職能培訓並沒有對等上,多數技能都是需要多種不同領域的課程組合在一起,並且內容需要搭配多種能力的訓練。所以在制定所謂核心能力或專業能力的訓練時,更需要注意課程連接性與職場契合度。

例如,基礎課程會是眾多進階課程的基礎。基礎的內容又如何與進階內容結合,可以讓進階內容不需要再次說明基礎內容,如此既可以省時,又可以有效率地讓人員吸收課程內容。

補習班的興起就是課程內容的整合度夠,課程內容各單元間的連接性夠,可以有效率地讓人員吸收課程內容。雖然學歷逐漸無效了,但歸納其原因不外乎就是學習的內容過於理論,流於表面。最終詢問他們在高等教育下學習到什麼可用的內容時,皆是無法答覆出個所以然。當進入職場的新進人員連自己所學習的內容都無法自己整理後說出,那麼等於是他們學習過程沒有任何效果。

教育體制的改革是有必要性的,但是卻不需要繼續僵固下去。
我國培育的人才是為了讓人民在職場上存活,更甚者是可以成為終身志業。絕非現在所見的一灘死水,或是捨教育體系而就證照體系。



最近美國MIT的教授Andraw Lo也鄭重對美國提出報告書,指出美國的科學研發支出下降,影響美國未來的競爭力,特別是其他地區,如歐盟與中國,對科學研發支出的比重持續增加中。

而我最近也有看到過去是計量經濟學指標性期刊Econometrica,最新一期的內容竟然將應用性的論文放在前面三篇,回想過去吾輩之人看到Econometrica無不以崇高的態度去看待,因為那裏頭的內容多是高深的數學模型推導出來的眾多理論結果,進而持續推動計量經濟學的演進。但此次,卻讓我失望了,實務性、應用性的文章做為前三篇論文,這是否顯示計量經濟學的工具已經沒有進步了。

在這樣的急迫又摸不著邊際的時代下,你想學什麼?你想成為怎樣的人?
沒有人將套餐配好給你,並且適用於特定的行業。
這也讓我想起最近要來台灣開發市場的中國商家【海底撈】,本業是火鍋,卻另外提供很多免費的服務。試想我國的教育體制,本業是教育,但是學生就讀一個科系後即使讀完科系之課程後,卻只部分符合業界人才需求。這樣的人才放在全世界恐怕也是不足以立即在職場上生存,而需要較多時間在磨合與培育自己。

請問教育體系的主導人員們:
下一個10年人員培訓計畫,你們準備好了嗎?

[貨幣銀行學]貨幣就是政府的負債-問世間錢為何物

用很簡單的影片就能夠展現出貨幣的出現與意義, 為什麼大銀行家可以站在食物鏈的頂端, 他們是怎樣透過貨幣、債券反覆交換而從中獲利,並且產生貨幣創造。 同時,他們也介紹貨幣(currency)與金錢(money)的不同。 貨幣是種借條,而金錢則是具有價值儲存功能。

2015年4月9日 星期四

大資料庫三問

熱門中的熱門議題之一就是大資料庫。
從Google、微軟、Facebook到各家公司都在想盡辦法從過去累積出來的巨量資料內尋找出他們想要的答案,作為決策依據。

有趣的是聽到、看到那麼多大資料庫的消息,連台灣知名的龍頭公司都說他們是用大資料庫解決公司問題。看完相關的新聞報導後,大資料庫用來做預警功用是結果,而使用的方法是用統計分析去分析資料,那麼我想提出第一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