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24日 星期一

經濟學的基礎 - 國外部門的經濟行為

國外部門可以使用國籍來衡量,或是商品生產地來衡量。如果使用國籍衡量,那麼以台灣為例就是指持有非具有中華民國國籍者或非持有中華民國護照者。若以商品生產地衡量,可以看到所有商品或勞務須註明產地,如Made in Hong Kong。這些商品就是屬於國外部門生產,然後進入台灣並被販售給居住在台灣的人。為什麼國外部門會在經濟循環圖內呢?




由於各區域的資源分佈是不平均的,所以各區域所生產的商品或勞務亦有不同,因此,若能將某地沒有的商品或勞務販售到當地,那必然奇貨可居,高價賣出。對任何擁有此商品或勞務者而言,是再好不過的事情。只要能夠突破地域限制,將商品或勞務販賣到另一個需要的區域,產生互通有無的現象,此時雙方都是雙贏的局面。所以,國外部門的存在可以是讓商品或勞務互通有無,同時也讓商品或勞務的銷售範圍擴大(市場規模擴大)。

不過,有得必有失。國外部門的存在會讓經濟體系內的金流流出,產生金流減少,這稱為進口(Import)。同時,又將商品或勞務販售給國外部門,帶來金流流入,產生金流增加,這稱為出口(Export)。在經濟循環體系內,我們希望金流是增加的,所以國際貿易提倡出口扣除進口後的淨出口(Net export),最好為正值(positive value)!這表示國家的總金流除了國內運轉的金流外,還能得到國外的金流挹注,讓整體金流更為龐大,也意味者經濟規模愈加龐大,國力愈為強盛。

然而,有得必有失,一個國家從國外得到的金流挹注愈多,代表另一國家的金流損失愈大。


中華民國進出口總值年月走勢
台灣每月的進出口總值走勢圖當中,可發現多數月份的出口總值高於進口總值。這顯示台灣的經濟是跟隨上面描述的概念,認為國外部門的金流挹注愈多,經濟體系的規模就會愈大。不過,從上圖可發現另一件事情,在2010年後,台灣的出口總值很穩定再700,000至800,000範圍。而2001年至2008年則還有持續上漲的趨勢。


與此同時,無論是出口或是進口總值,兩者的線性相關高達96.5577%。這顯示台灣與國外部門的金流關係是同增同減。而同增同減代表只要金流挹注不夠時,同時減少金流外溢的現象,控制台灣與國外部門的總金流數字。當然,另一個原因或許是當國外部門購買較少的台製商品或勞務時,台灣的家計單位獲得較少所得,因此對國外部門生產的商品或勞務同樣減少。因此,國外部門的經濟行為可歸納為


  • 有國外部門是與體系產生互通有無
  • 國外部門的存在可以擴展市場規模
  • 國外部門可以產生雙贏互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