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2月4日 星期三

金管會公開金融大數據的新聞解析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203000019-260202

金管會在農曆年前公開金融消費評議中心的申訴案件統計、保險業理賠爭議類型統計等。5月底前公開銀行局可揭露銀行業務資訊、各銀行呆帳揭露網址等,一些金融機構共通性費用資訊、證券期貨市場交易相關資訊、基金每日淨值與保險相關資料等。共計陸續開放631項金融資料,供民眾、學界、產業界免費查詢。

看似這些資料有利於金管會提出的目標:網路趨勢、拼施政績效
不過,資料的公開與否需要有一定的判斷準則,其中,全國殘障ATM所在位置的例子是屬於公共建設的資訊,本來就應該公開,而不是讓Google Map自己弄,弄錯了造成不便。這是種政府的便民服務,所以這樣的資訊公開本來就是合理的。但是其他的資料庫內容呢?是否也符合公共資訊公開的原則,是便民的政府服務?還是其他?

政府資料開放平台是建在國發會的政府資料開放平台上,但未來金管會也建置「金融資料開放平台」,這兩個平台將可同步連結
當資料放在資料庫裡頭是需要佔空間的,這需要成本,即使成本很低,那也是成本,更何況政府的行政效率與預算設定方法本來就令人詬病,如果能夠放在統一的平台,那為什麼還要再建立一個開放平台,讓其同步連結,浪費資源?

金融大數據開放的理由是
目前周邊機構「開放資料」(open data)只有83項,金融「大數據應用」將投入11項,主要是應用在施政優化方面

這表示金管會會釋放出很多的計畫案,提供給產學界執行,然後作為金管會的施政依據。這是否表示那些數據資料有需要公開,或者是提供給那些得標單位直接使用,做出計劃案結果即可?如果資料公開了,而且施政用的計畫案是否也該提供出該單位的執行步驟,以防作假,然後讓施政的依據產生偏誤?


金融大數據公開的好處

  1. 金融評議中心資料對外公布後,可讓大家了解有何類產品造成更多的評議爭議,不只讓消費者充分理解,金融機構也可知道哪些產品容易造成銷售爭議,未來在銷售或設計產品時可以避開。
  2. 聯徵中心資料開放,可讓業者知道哪一類產業有更好發展前景,可利用這些資料讓銀行做更好的風險控管
  3. 證交所、櫃買資料開放,讓投資大眾更清楚上市櫃公司資料,了解相關產業情形。


無庸置疑的,金融評議中心的資料事關公共利益,公開的目的性相對清楚,當然我還是要說一句
金融商品的銷售爭議、保險理賠爭議是有關於金融商品設計,包含契約條款、模型設計,所以金融商品的銷售與設計上是可以事前用理論模型的模型設計與比較去避開。
那些設計金融商品的金融機構有沒有使用正確的研究方法去判斷?去建立原則?還是跟著國外的金融機構設計出的商品,直接使用?

第二點有意思。所謂『讓業者知道哪一種產業更有發展前景』,請問是哪些業者?可以評斷那些新成立的軟體公司嗎?我國的銀行並沒有向國外的銀行一樣可以有專業去評斷軟體的前瞻性,如果可以的話,台灣的軟體業還會那麼弱,弱到多是代理國外遊戲,弱到比中國早發展,然後幾近無疾而終,想當初2012年的遊戲橘子裁員事件

在第三點部分,證交所與櫃買資料本來就有公開,不知道還要開放那些資料,所以無法評論。不過,今天金管會同樣公布股價漲跌幅放寬到10%的消息,2015年8月正式啟動。


消息是屬於公告消息,同時也激勵台股上漲,兩個金管會的政策對台灣的金融體系當然是會有衝擊。

對於證交所與櫃買資料還要公開哪些資料庫出來,同樣也會衝擊金融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