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9日 星期六

EXCEL說明絕對利益與比較利益 - 基礎篇

絕對利益與比較利益觀念在台灣已經深耕到國小的課本上,連段考或測驗也都出現。不過,貿易戰爭這部影片倒是提供了絕對利益與比較利益的歷史基礎。

在這樣的歷史背景、重商主義與貿易限制的做法後,英國的工業革命帶來了巨量的產能,同時也產生了供給過剩,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亞當斯密提出絕對利益觀念。



自由貿易是亞當斯密的主要思想論點,而絕對利益是他的理論與實務證據。他認為在各國給定的資源用盡後,所能生產的最大產量下,兩商品產量比較,決定由哪國生產並出口。

簡單來說就是,資源全數使用在特定的商品,生產出的最大產量後,進行跨國比較,誰生產得多,誰就可以生產並出口該項商品。



A欄為國家別,B欄為商品X,C欄為商品Y。給定本國的資源有9工時,外國資源有3工時。
將工時轉換成商品產量後,本國的資源全數用於商品X,可生產出1單位商品X;若將資源全數用於商品Y,則可生產1.13單位商品Y。同樣地,外國資源全數用於商品X,可生產出1.5單位商品X;若將資源全數用於商品Y,可生產出1單位商品Y。

由B欄商品X,進行跨國比較,可以得到本國的1單位 < 外國的1.5單位,所以,外國在商品X生產上具有絕對利益。
由C欄商品Y,進行跨國比較,可以得到本國的1.13單位 > 外國的1單位,所以,本國在商品Y生產上具有絕對利益。

這時候,兩國生產不同商品,進行交易,皆有所獲益。但是,事無絕對!

如果,本國的資源就是相對外國豐富,即使本國生產每種商品都需要耗費相對多的工時,本國仍然在兩種商品的產量上比外國還要來得多。

根據亞當斯密的絕對利益原則,這時候,兩種商品都是本國生產並出口,對外國來說,一點好處都沒有。也就是說,外國沒有任何收入可言,如何能夠購買本國的兩種商品呢?這時候,並不會有任何交易發生!

事實上,本國與外國還是進行交易,這是為什麼呢?
於是,李嘉圖觀察後,提出另一種看法。他認為不要直接用特定商品種類為基礎,直接進行產量的跨國比較,而該採取兩階段的做法。





所謂兩階段是指

  1. 在國內進行不同商品的產量比較
  2. 亞當斯密的產量比較,改為同一商品數量下,放棄的另一商品數量進行比較

所謂第一階段的國內不同商品產量比較是指

所有資源使用在商品X上,本國可生產出4單位;使用在商品Y上,本國可生產出4.5單位。所以,本國若選擇生產4單位商品X,就要放棄生產4.5單位商品Y。換言之,本國若生產1單位商品X,就要放棄生產1.13單位商品Y。

本國: 1X => 1.13Y                                                        (1)

同樣,對外國來說,

外國: 1X => 0.67Y                                                        (2)

第二階段則是進行跨國的放棄產量比較,也就是比較(1)與(2)的數字。
同樣生產1單位商品X,本國需要放棄1.13單位商品Y > 外國需要放棄0.67單位商品Y。這顯示外國在生產商品X比較有效率,因此,外國應該生產並出口商品X。這時候就說外國在生產商品X上具有比較利益。同樣的比較方式也適用在商品Y上。



從EXCEL上來比較絕對利益與比較利益可發現,在設定的表格架構下,絕對利益是同欄跨列比較,所以箭頭向下,而相對利益則是有兩階段。第一階段為同列跨欄比較,所以箭頭往右;第二階段則是跨國比較,所以箭頭向下。